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讨论。现在,顶层设计已经作出,未来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硕士、博士这类高知识分子的如何培养的路径已经确定,同学们要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宏观方向有个大概的判断哦!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原文: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部长采访披露数据及高等教育路径:
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打造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
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459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7640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30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投入为40721元,比上年增长3.9%。
以上信息表明了未来数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
首先:经费有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会持续增加,高等教育的经费也会持续增加,不用担心因为钱而导致改革推进不下去的问题。
其次:部分学科优先发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概念之间是有交叉的。比如现在的交叉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工程等也是新工科。这些新的、要大力发展的学科将在未来数年内铺开,这也意味着将会有一批新的硕士和博士点,如果你是相关专业的考生,则可以重点考虑这些专业。
再者,高等教育全面普及化。目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60%,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达2.5亿,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改革开放后才接受高等教育的。2023年末全国的就业人口是7.4亿。按照这个比例推算,全国的就业人口中,约有33.78%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说三个就业人口中就有一个是大学生或者相当学历水平的人。高等教育已经全面普及化,硕士和博士成为了卷学历的下一个台阶。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