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考研资讯

怎样认识那特殊十年中的高等教育和招生?

chanong 2024-07-06
关注公众号
关注我们
内容公众号

相似的文章以前也在头条上发布过。但还是发现有不少人就对这个问题存在许多不清楚的认识。因此想,有必要再一次发表我的看法。如有不妥,立即删除。

什么是高考?在1966年前的高考和1977年后的高考大家比较有共识。但对十年那段特殊时期中的高等学校教育和招生认识上大家就有不小的的差异了。为了让更多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共和国的这一段历史,我认为有必要再来谈谈那段特殊时期中的高等院校教育和怎样招生的。

我是在1973年凉山地区参加了那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見相关图片),我没有任何关系,没有走任何后门,经过生产队推荐,有一天生产队长给我送来了一张申请书,申请参加高考,申请书上要写一些简单的个人经历,个人志愿和简要的自我介绍总结。我当时也不知道要招些什么专业,有哪些学校在我们县招生,我在志願栏,我就只写了一个农业机械专业,而且只填了一个专业,为什么填这个专业?我在自我介绍里面也简要的说了,我是因为看到当时的农民几乎全靠体力进行农业生产,十分辛苦,我要学习农业机械,使农业劳动实现机械化,减轻农民的辛苦程度。填好了志愿我在县上经过两天的考试。考试非常正规,分为高等和中等专科两个考场,一人一桌,需要持有贴有像片的文化考查证(也就是准许参加考试的准考证)入场。这是一个名称问题,反正是需要持有这个证才准许参加考试。那时的我们普遍都文化知识较差,凉山地区考试的科目有语文,数学,政治三科。(见下图文化考查证)。考试卷子随我们的档案拿到了学校。但直到我退休看到了自已的档案,我高考三科都在60分以上。

背面


正面

结果那一年我们全县有4人上了高等院校。重庆医学院一人。四川师范学院一人。泸州医专一人。成都中医学院一人。其余的考生上的是凉山本地区的学校。我是上的重庆医学院,我为什么没有上我志愿的专业呢?因为73年压根儿就没有这个专业的学校在我县招生。考试过后的一天,我正在公社开会,突然接到县招生办的一个电话叫我到县招办去一趟,我赶到校招生办原来是叫我填一个服从分配的自愿书,当然我就毫不迟疑的填了服从分配的志愿。

我们那一年的考试出了一个著名的考生,他就是辽宁的张铁生。他当年是一个生产队的队长。他在他的考卷后面写了一些他对高考的一些看法,其实他也不是反对高考,他的中心意思是想声明一下可能考得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他是生产队长在生产队要抓生产劳动,所以复习的时间很少。而有些人却抽出大把的时间,甚至回城参加复习迎接高考。如果全凭考试成绩来录取对他不公平,希望招生时全面考虑。当时的四人帮抓住他这个典型。认为他说的有理,把他树为所谓的“白卷英雄”,其实他并不是交的白卷。张铁生这个事情出来以后招致后来的几届工农兵大学生招生更加忽视了文化程度的考试。我们73年那届的学生招生,后来据学校的和当地管招生的内部人士说,是结合了政治表现和考试成绩来录取的。招生的学校肯定是希望招到考试成绩更好的学生。我们的考试卷子一直随我们送到了学校并一直保留在我们的档案里面。直到我退休时,我有机会看到了,我三科的成绩都刚好在60分以上。说实话当年考试我也没有怎么复习,因为我知道学校要招生的时间很晚,复习的资料也很少,白天都在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从没有请过一天假,晚上抽时间看一下我从另外一个知青那里借到的一本书,后来他送给我了,是一本数学书。好在他这本书我复习了一下,不然我的数学肯定考不及格。。张铁生这个白卷英雄因为与四人帮的关系,四人帮倒台以后被抓起来,坐了几年牢。但出狱后在改革开放中还成了大老板。真是不改英雄本色。我73年进了重庆医学院医学系读书,记得我进校时,我们上面还有一届学生。那时我们一个班的学生大概是30人。知青占大多数,有少数来自部队和工厂以及农村基层干部的。当时还没有解放的红岩的作者罗广斌的儿子罗某也在我们班上。这说明当时的政策的确是讲成份,但不唯成份论,重在个人表现。我们那时候在学校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大家的文化程度虽然参差不齐,有高中毕业生,有初中毕业生,甚至可能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大家学习都非常刻苦努力,年龄上也参差不齐,那时我们学校,我们班上,我没发现有公开的谈情说爱,私底下有没有我不敢保证,反正那时的学校绝没有这个风气,大家一心都在学习上,非常刻苦,那时也不讲吃不讲穿,把学习这个机会认为是非常宝贵的。上午有4节课,下午三节课雷打不动。每个星期有半天劳动课。有半年的文化补习课。学习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最后一年是到临床实习。那个时候的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我记得第一年我们都就到了学校的附属医院观看实践,我们虽然学的是医生专业,但首先就学了打针输液,记得打针时,我们学生之间互相打屁股肌肉针,打的是维生素b12针。那时的老师也对我们非常好,教学不厌其烦。那时我们学校的老师许多都是从上海来的,重庆医学院本来就是上海医学院内迁一部份人到重庆来办的。老师们都非常敬业,对病人也很好,这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记得我们最后一年到农村巡回医疗两个月期间。为一个70岁的男性病人做了斜疝手术。是在一个公社卫生院做的,当时那个公社卫生院条件非常之差,从没有做过这样的手术。带我们那个老师是重医儿科医院的一位男老师,他肯定做过这种手术。但他没有为病人打过硬膜外麻醉,他又要做手术的主刀,麻醉这个任务就只有由我们学生承担了。是我为病人进行的硬膜外麻醉穿刺。我在这之前也只是在麻醉老师的指导下,为病人做过这项操作,但是这次没有麻醉老师跟随我们来巡回医疗就只好我自告奋勇单独操作了。为什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要为这位病人进行这个手术呢?因为他这个疝包几十年了,长得太大了。影响他的行走。那时的医生根本不会想到有什么医疗纠纷,都是一心一意想着怎样为病人解除痛苦。结果手术非常成功。而且我们基本上是免费为他做的这台手术。那时的医生根本不会因为治病而想到钱的。

怎样看待那个特殊时期的大学招生?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文革中停止大学招生,这肯定不对,因为中断了高等教育。68年毛泽东认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指示要办工人大学。从有实践经验的人当中培养人材。

因为当时的中学毕业生绝大部分都要到农村当知青,极少数的进了工厂,进了部队。有极少数的在校学生。所以当时的大学生不可能在学校里面招了,那样做对下乡的知青也不公平,如果那时招生全凭成绩也确实不公平,因为你号召知青下乡当农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民的再教育是叫你参加劳动,不是叫你去参加文化学习的,你不参加劳动,你专门去学文化,你就是在偷奸耍滑。全凭成绩招生行吗?对那些一心一意接受农民再教育参加农业劳动的知青来说也不公平。所以一时说一时的话。

后来没有知青上山下乡了,学生们都是一步一步的从学校中培养,当然自然的就恢复到大学招生要从高中生的里面招了,1977年就恢复了主要从高中生招学生的高考了。

文革十年中有无高考?如果有,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恐怕这一点大家认识上都有一些误差了。

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大家来谈谈各自的看法。1968年7月22日,上海机床厂因为培养人材有成效,《人民日报》刊登长篇调查报告——《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同时配发了一篇不同寻常的编者按,其中有一部分是毛泽东亲笔加的。1968年7月21日晚,报纸清样呈送到毛泽东面前。阅后,他批示道:“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批语被称作“七·二一指示”。在批示中,毛泽东明确说了“大学还是要办的”,是年的9月,上海机床厂办起了以最高指示命名的全国第一所“七·二一大学”。以后各地纷纷效仿。于是1970年6月27日,国家批准了两所大学提交的《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该报告的核心内容就是:遵照毛主席关于“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习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指示,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同年8月,以清华、北大为试点的工农兵上大学正式拉开帷幕。很快各地高校都纷纷行动起来,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招生从1970年的8月持续到1971年的3月,全国共招收9万余人。招生实际情况,以北大为例:1970年共招收2392人,其学员入学前的文化程度分别为:高中171人,初中2142人,小学79人。其中为什么高中生很少,因为那时候高中的毕业生就很少。

以后历年六届工农兵大学生招生数据情况如下:

1970年第一届,1970年9月至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2年第二届,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这几年全国招收总计约94万人。他们的学历最初是定的大专。以后1993年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教学厅字[1993]4号文件规定,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的,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则为专科毕业。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从这段历史来看,既然承认1970至1976年高等院院招考的毕业生毕业后有正式大学文凭,那大学招生就应该从1970年算起才对。明明是大学在招生,毕业后国家也承认文凭。怎么又说大学还没有招生呢?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吗!

工农兵大学生是我国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他们在校期间学习很刻苦,在校时间虽然短一点,但是课程安排很紧凑,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单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许多人后来还跻身社会中坚,成为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或选择(在国内或赴海外)继续深造,或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担任要职,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大业做出了贡献。

作家梁晓声、贾平凹、李银河,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高层政府官员等等一大批后来的社会中坚力量都是工农兵大学生中涌现的杰出人物。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今日头条,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