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改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及影响
自2019年起,我国正式实行了个人所得税改革。改革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及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需要从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中进行核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 工资薪金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 = 工资薪金所得收入额 – 各项社会保险费 – 起征点
2. 劳务报酬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 = 劳务报酬所得收入额 –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 起征点
3. 稿酬所得
稿酬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 = 稿酬所得收入额 –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 起征点
4.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 =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收入额 –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 起征点
二、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
1. 提高税收透明度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税收透明度。纳税人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准确计算税款,避免因对税法规定理解偏差而产生的税收风险。
2. 减轻纳税人税负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更加明确,有助于减轻纳税人的税负。改革后,纳税人需要承担的税负主要来源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和起征点。这些扣除和起征点项目的提高,使得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3. 促进税收公平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更加公平,有助于促进税收公平。改革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和起征点的提高,使得不同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更加公平。
4. 减轻税务机关的征管压力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更加明确,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可以更加便捷地核对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减轻征管压力。
总之,税改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更加明确、公平,有助于减轻纳税人的税负,促进税收公平,同时对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减轻。